《报告》显示,被测试的互联网电视上的APP均涉及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同时还包括私自共享给第三方、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不给权限不让用、过度索取权限等。
在电子产品回收的链条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守护信息安全的责任。处在最前端的消费者,首要的是观念先行,树立安全意识,比如在处置电子产品前,将其恢复为出厂设置,并通过正规渠道或平台来处理。
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可视门铃”“智能猫眼”“智能摄像头”为关键词搜索发现,产品各种各样,价格从几元至几千元不等,质量参差不齐,与客服线上沟通或自行查看说明书即可完成安装。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17款移动App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违反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
四年前,欧盟关于用户数据保护的里程碑式立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生效。现在,欧盟又一次进入了书写历史的最后阶段。这次,一项新法律将明确大型科技公司在反垄断方面的责任。《数字市场法案》的目的是防止这些互联网“看门人”滥用市场主导地位,而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反垄断个案将它们告上法庭。
“双11”已走过10多年,一场购物狂欢下来,快递量数以亿计。从刺激消费的角度看,它无疑是成功的。但由此引发的假冒伪劣商品、虚假折扣、误导宣传等问题也非常突出。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公民个人隐私被泄露乃至贩卖,警惕“双11”购物狂欢变成个人信息的“裸奔”。
会上,来自网络社交、直播、游戏、电商、金融、物流、交通、社区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运营主体的相关负责人现场签署了《深圳市App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向社会公开作出“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强制索要用户授权,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等承诺。
在网络安全领域,一些新技术、新成果等在宣传周上亮相,在展区,工作人员展示一台普通的扫地机器人是如何秒变窃听、偷窥工具的。
不让人脸搜索技术沦为侵犯肖像权的工具,还应秉承急在治标的理念,通过制定相关条例或出台司法解释的方式,设立“举证倒置”和惩罚性赔偿制度。
《规定》明确将“受害人是否为未成年人”作为责任认定特殊考量因素,对于违法处理未成年人人脸信息的,在责任承担时依法予以从重从严,确保未成年人人脸信息依法得到特别保护,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一次采访中,消费者获取(Consumer Acquisition)的主管布莱恩·鲍曼(Brian Bowman)说,苹果对广告商标识符(IDFA)跟踪所做的更改,给iOS上的广告收入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鲍曼说:“有些客户的广告收入下降了30%到40%。其他客户受到的影响则小一些。但也很糟糕。”
经司法鉴定,被告人逯某通过其开发的软件爬取淘宝客户的数字ID、淘宝昵称、手机号码等淘宝客户信息共计11.81亿条,被告人逯某将其爬取信息中的淘宝客户手机号码通过微信文件的形式发送给被告人黎某使用共计1971.26万条。
近年来,部分网络平台“价格歧视老用户”“割会员韭菜”引起关注。网友将这种新老用户的“差别对待”,称为大数据“杀熟”。
2020年,亚利桑那州司法部长办公室对谷歌提起诉讼,指控这家科技巨头非法搜集数据,并利用这些信息向用户投放广告,在2019年创造了超过1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277亿元)的收入。
苹果公司宣布未来几个星期内将实施全新的隐私采集用户披露和许可政策。Facebook等公司表示苹果新政将损害广告收入。
在大数据时代,一旦个人信息和隐私得不到保护,我们是否将“一丝不挂”?被“围猎”的用户应由谁来保护?
据报道,消费者以集体诉讼的形式提起诉讼,称即使他们关闭了Chrome浏览器的数据收集功能,网站使用的其他谷歌工具也会收集他们的个人信息。一名联邦法官周五拒绝了Alphabet部门最初提出的撤案请求。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宣布将推出一项名为“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应用程序追踪透明化)的功能,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数据。新功能允许用户选择不被收集数据,并选择广告客户是否可以跟踪其活动。
近年来,个人的信息保护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相关从业者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也在不断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在智能家居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长虹提出的物联网护照机制,建立跨平台设备互操作信任基石,通过数据内生安全框架,不仅可以消除用户对数据安全隐私的担忧,而且推动多维分布式商业发展,帮助智能家居应用找到增量价值,形成行业发展的关键突破。
倘若互联网企业和厂商能够恪守职业道德,做到将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给用户,并保管、处理好由此获得的用户数据,对于用户来说,也能能够更放心地交出自己的数据。
专家建议,建立人脸识别风险提示制度和用户选择渠道,要求经营者对人脸识别的安全风险向用户明确提示,并且设置非人脸识别的安全或验证渠道。也就是说,除特定情形外,用户可选择是否接受人脸识别方式。
安全专家表示,要避免个人隐私泄露,需要用户、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只有进一步打造出有利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的生态系统,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Facebook用户可以在发布于平台上的照片中“标记”其他人。然后,Facebook会创建一条链接指向被标记用户的个人资料。Facebook的照片标记建议来自从其他照片中收集的面部识别数据。律师称,公司已同意为集体诉讼成员关闭面部识别功能,删除现有的用户生物识别信息,除非在和解生效后的180天之内用户同意开启该面部识别功能。
人们更愿意使用智能手机在网络上分享有关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人们在发布个人信息时,将会自然而然地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同时在发布文章或言论时,更有可能会谈及家人、私人朋友以及个人情感。更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手机用户在面对网络广告时,更加容易透露自己的收入和电话号码等隐私细节,换句话说,在使用手机时,用户基本的自我保护功能会丧失。
布雷顿希望欧盟成员国与苹果和谷歌公司合作,来寻求密切追踪技术的替代方案。此前欧盟一些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App应用程序,提倡“集中化”的数据存储,以更好地帮助政府追踪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及时切断传播链。
该公司在上周五的回信中表示,这些工具“目的是保护隐私和用户数据的安全。”该公司还回答了与数据共享、与政府机构的协议以及工具可用性有关的问题。
针对摄像头厂商,KK也建议,应该禁止用户直接使用默认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同时针对个人用户,KK则建议,要尽量使用复杂的密码并定期修改,而且摄像头不要对着床、浴室等私人空间,最好回家后就将摄像头关闭或遮挡。
那么用户隐私数据应该如何确定经济价值呢?最近,一个机构的研究报告揭示了消费者心目中对于自身各种隐私数据的经济估值,比如网络平台读取自己的短信,则用户要求科技公司每月支付6美元的补偿。
如果物联网不仅会成为剥夺隐私和安全性的技术,那么消费者需要了解这些设备在做什么,消费者需要明确表示愿意使用自身的隐私权交换什么,在失去选择权之前,需要明确接受或不接受的内容。
尽管在过去十多年中,FBI与科技企业在设备加密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在另一起大规模枪击事件之后,这场争论到达了顶点。
网络安全法明确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就国内的情况来说,智能产品在整体系统顶层设计上的监控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权威监控系统进行管制。设置方式和传播途径等安全级别还不够,这是所有产品方都会面临的通用问题。
不管是黑客入侵,还是亚马逊的私自调用,都指向一个事实,就是智能家居的密码虽然掌握在用户手上,但使用的数据权限却并不仅仅掌握于用户。以往,每个人都可以主动选择加入网络或者切断网络,但在物联网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无法与网络分割。
全球范围内,智能音箱的产品形态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音箱上,“屏幕型”音箱逐渐成为市场新宠。音箱上搭载的摄像头将语音识别提升到影像识别的层面上,那么从功能设计上来讲,又该如何做到保护用户隐私?
如果你家里安装了摄像头,那么,极有可能陷入这样一种危险当中:你在家里的各种私密举动,甚至晚上睡觉翻个身,都被数万双眼睛看了个一清二楚。因为这些原本用以保证家庭人身财产安全的监控设施,被一些不法分子破解之后,拿到网络上贩卖。
AI让我们享受随意而来的高效与便利之余,为什么想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智能助手频频让人类用户不舒服?究竟谁能为此买单?
近年来,苹果一直大力标榜自己设备和服务中的隐私保护策略,同时不忘批判其他诸如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过度使用个人数据。
除了安全以及隐私外,如何改变用户习惯也是VR社交一大难题。与目前成熟的社交产品微信、微博、facebook等相比,VR社交显得更为繁琐。
日常生活中,经常接到陌生电话,推销、广告、客服等等,这些个人信息的泄露如今并不少见。
此次更新中,除了对第三方App的信息获取加强了控制之外,苹果自己的App,如Safari浏览器,语音助手Siri,信息、照片、地图、钱包、Apple Pay、健康等应用也在隐私保护上更新了产品设计,采取了强化隐私保护的新实践。
包括谷歌、亚马逊、苹果、脸书等在内的几乎每一家大型科技企业,都会聘请承包商来处理一部分数据,以改善其基础技术,尤其是那些面向不同口音和语音的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伦理层面的。
以手机为例,现代人为了追求方便,往往会在同一个手机上绑定多个账号,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等,而且共用一种简单的身份识别方式,这样手机一旦丢失,这些信息所关联的财产和安全就有可能遭遇风险。
互联网社交环境的高度发展,实际上让用户人脸和指纹信息四处留痕(拍照分享即可实现),有心作恶的黑客黑产,完全有能力针对个人进行隐私窃取和使用。但如果企业平台对隐私保护进行综合防护,黑产即便窃取了个人隐私,也无用途。
从搜索引擎上抓取的人脸照片说明了人脸识别技术获取的数据很难保密,从软件公司获取的人脸数据既说明了人脸识别数据保管的不安全,也说明可能有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
AI换脸技术的开始就以娱乐的方式吸引全世界网民的注意力,从将明星的脸替换到色情片中,再到如今将自己的脸替换到明星身上,并转发到朋友圈。所有的的欢声笑语背后,实际上都是在交出自己的肖像权。
威登曾在2018年提出一项法案,名为《消费者数据保护法案》,该法案赋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一项权力,即严厉打击侵犯消费者隐私的企业。该法案称,涉案企业高管可能面临长达20年的监禁和高达500万美元的个人罚款。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过程中,技术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确实是“不可调和”的,作为企业主体,更该主动进行用户数据安全的保护。
苹果又发表声明称,隐私是一项基本人权,苹果设计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数据。Siri是一款开创性的智能助手,其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但前提是要保护好用户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