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尽管格力与小米市场份额仍有较大距离,但外界对双方的“恩怨”显然更为关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多次在公开场合将矛头直指小米,如疑似指责小米偷技术,挖人,并“内涵”雷军将自己包装成科技领导者;更在临时股东大会上为强调格力造车实力,谈及让雷军陷入争议的小米汽车事故。
今日,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文称:“美的、海尔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我们需要认真向这些优秀企业学习。”在此前举行的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曾表示,小米的家电业务现已成为公司的战略重心,对此他深感自豪。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在线上渠道市占率实现了5.42%的增长,格力线上渠道市占率则同比下降2.14%,显然小米“抢走”了格力的市场份额。在今年“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首店开业仪式上,董明珠直指某些企业以低价竞争,并指出这些企业存在偷窃技术、挖角人才的行为,表面上装扮成科技领导者,声称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外界认为这是在暗讽小米。此外,在产品定价方面,格力也下调了其1.5匹空调至“国补”后约1900元,刷新价格新低。
日前有消息称,美的集团在北美召回170万台空调产品。对此,美的集团今日回应表示,此次召回为主动召回,非强制召回。
面对行业红海,传统家电巨头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方洪波在股东大会上坦言:“美的没有形成自己的护城河。”这一罕见的坦诚表态揭示了家电企业的发展困境。
行业人士认为,从跨国并购到技术整合,巨头们的战略落子无不指向同一目标——抢占暖通空调市场的制高点。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化、能源转型提速以及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领域的需求将持续爆发。未来,谁能在产品创新与全球化布局中占据先机,谁便有望在千亿美元规模的市场蓝海中抢得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海信与小米的第一次交锋。在电视市场,海信或许已经意识到小米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在空调领域,海信需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应对小米的进攻。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家电海外收购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从横向规模扩张转向产业链上下游;另一方面,通过收购跨界医疗、汽车、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寻找第二、第三增长曲线。“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经历了‘走出去’‘走进去’,正逐步‘走上去’。海外收购不仅提升了高端品牌的拉力,依托并购标的较为成熟的渠道体系和客户体系,也实现全球化业务的快速拓展。”丁少将表示。
此外,平衡暖通、消费电器业务与代表未来与转型的机器人业务,也是美的集团当前的课题。尽管机器人业务被看作是美的集团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支撑但当前美的的暖通业务以及消费电器业务的营收占比仍然逼近70%。目前美的集团TO B业务规模尚未形成优势,增长动能不足,距离其真正发挥支撑增长作用的时刻还很远。
如今,随着宣布对喜德瑞中国提出收购,美的集团在暖通方面的全球布局再下一城。
业内人士认为,“跨界合作模式或将成为未来家电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路径,同时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智能、更节能的家居生态体验,进一步激活智能家电市场的增长潜力。”
日前,美的集团与海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AI应用、全球先进制造、智慧物流等多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与协同创新为基础,开启合作共赢新篇章,全方位赋能用户和生态合作伙伴。
国联民生证券研报认为,当前时点,受益于大模型及具身智能的突破,家电智能化发展按下加速键。长期蓝图来看,全屋AI+具身智能是最理想的家庭使用场景,智能家电互相联动,且与真正类人的多任务协作能力的具身智能相配合。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可以进行家务、服务、照顾等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拓展和延伸,有望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新家电”,家电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一方面是顺应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家电“进化”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日前,“白电三巨头”海尔智家、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相继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均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美的集团与海尔集团在汽车领域的动作尤为引人注目——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产业链整合,从工业互联网赋能到战略资本收购,这种“以长击短”的战略选择,不仅体现了家电企业对新赛道的敏锐洞察,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4月10日发布《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该蓝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为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不过,在海外市场方面,分析人士认为,日前美国发起的全球关税战超出预期,或将会导致全球市场波动加剧,在3月最新公布的经济预测报告中,经合组织(OECD)下调了全球经济展望,并且警告称更广泛的贸易冲突将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具体来看,OECD分别下调2025年和202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0.2和0.3个百分点至3.1%和3.0%。对于家电企业而言,必须要做好准备,应对接下来可能的挑战。
开源证券研报认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海内外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形成共振,2025年或迎来“1-10”量产落地关键期;国联民生证券研报认为,当前时点,受益于大模型及具身智能的突破,家电智能化发展按下加速键。长期蓝图来看,全屋AI+具身智能是最理想的家庭使用场景,智能家电互相联动,且与真正类人的多任务协作能力的具身智能相配合。
然而,从财报上看,小米的主要收入依然来自手机,2024年第三季度,这一块的占比仍超过50%。虽然AI、物联网、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看起来很美,但实际贡献却有限。如果未来几年,小米在这些领域不能迅速取得突破,那么高估值就可能成为压垮小米股价的“稻草”。
尽管美的集团表示清仓小米股票是出于正常的投资考虑,但市场普遍认为,这一操作可能与双方在家电和汽车领域的竞争加剧有关。
事实上,双方在机器人、汽车等领域也有着业务上的重合,这势必会倒逼美的更快速的适应互联网,从根本上出发应对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家电巨头的转型难点在于“既要维持存量市场优势,又要打破既有利益结构”。方洪波所言“转型才走到中途”,实为对“硬件基因”向“科技生态”跃迁长期性的清醒认知。
美的集团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以库卡集团为核心的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业务,主要在汽车行业、电子行业、消费品行业、物流/电子商务行业、医疗保健等行业向客户提供产品、系统集成和服务;2023年,库卡集团的收入和盈利均创历史新高,在中国的业务变现尤为突出,库卡中国的收入贡献由2020年的15%上升至2023年的20%。
站在时代转型的十字路口,企业家们需要重新理解“网红”二字的内涵。它不是镁光灯下的个人秀场,而是品牌人格化的具象载体;不是短期炒作的流量密码,而是长期经营的用户关系。当褪去“爹味”说教的外衣,放下数据焦虑的执念,那些回归产品初心的真诚对话,终将在用户心中沉淀为真正的品牌资产。毕竟,商业世界里最动人的故事,永远诞生于对消费者保持敬畏的土壤之中。
“人形机器人或者类人形机器人,可能最新的产品还在to b的工业商业应用;对家庭应用,如家电机器人化,近期将有落地应用。”卫昶介绍。
尽管如此,“重仓”企业家IP的打造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引发公众反感和品牌危机。若一名企业家的言行失当或引起两极分化的争议,可能引发公众反感和讨厌,导致“因一个人,讨厌一个品牌”的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流量“反噬”,对企业和企业家个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营销企业家IP对企业团队运作来说,都是一项巨大考验,企业在打造企业家IP时,要根据企业气质、企业家个人特质打出“差异牌”,同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制定合适的策略。
业内人士指出,宣布强制下班的三家企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最显著的共同点是其海外市场的营收贡献率相对较高。其中海尔在欧洲、美国等市场业务广泛,为了避免因加班问题导致产品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调整工作制度,实行双休以符合欧盟法规要求成为了最优选。
家电网主编李韬分析认为,家电家居走向融合、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对于家电企业抑或是家居企业,无论是为了寻求新增长点,还是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未雨绸缪”,都有必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技术创新、战略合作等方式,探索布局大家居领域。
有家电人士认为,全球制造业正在向自动化转型,而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目前,已有美的内部人员对新浪科技确认此文件确系内部文件。据文件内容,“上述要求对美的集团中国境内有效,接受全员监督。”
作为全球暖通科技领先者,美的空调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为消费者创造更舒适健康生活环境。美的鲜净感空气机T2打造的是能够对室内空气温度以及空气质量同步调节的真“空调”。不仅是在室内制造冷暖风,对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更是通过引入除菌功能对室内的空气质量进行调节,1:1还原健康好空气,开创了健康呼吸的空调新物种。
李斌表示,他向方洪波提了三个问题,方洪波关于市场竞争的回答非常好:“积极参与内卷,比成本,比效率,同时勇敢跳出内卷,不要在地板上卷,要捅破天花板。”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于1995年先后在上海和沈阳成立了两大全球化事业基地。2004年,东芝电梯为台北101大厦提供了分速1010米,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快速电梯。“2024全球电梯制造商10强”显示,东芝电梯目前位列全球电梯制造商的第七位。
据京东家电竞速榜,从10月14日至10月30日,格力在空调销售中居首位,海信旗下容声在冰箱销售中居第三位。奥维云网总裁郭梅德向第一财经记者说,随着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深入落地实施,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国内家电市场的销售和出货将会明显变好。
华福证券指出,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发力,看好下半年内需复苏,建议关注海尔智家、美的集团、格力电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降息带来的美元贬值可能加剧贸易紧张局势。总体来看,虽然8月作为2025冷年的起始月出现了一些利好的信号,但全年的发展趋势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为美的少东家,何剑锋在创业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而美的集团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在不断“去家族化”,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两条道路是否会有交汇的一天,又或者是会继续一往无前,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上市仪式上表示,港交所上市不仅是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又一重要布局,更是公司深入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崭新起点。
不过,在国内头部企业“默契”布局海外的情况下,在国内市场发生过无数次的“内卷”现象,可能在海外市场再度上演。未来,美的在全球市场上有多大收获,我们拭目以待。
近段时间,小米在白电方面的“进击”之势正在不断加快。
董敏告诉记者,体育营销所带来的影响是全世界范围的,现在国内科技企业开始在海外更多地参与到体育场馆建设等相关活动中,不仅是借力体育营销增加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也存在海外市场工程摸索和打造典型样板的价值。
中国家电企业方面,美的、海尔再次入选,并且排名均有所上升,而格力电气则是继2023年跌落世界500强榜单后再次落榜。
二代接班还是去家族化,向来是环绕在这一家电巨头周围的话题。此次董事会“换血”,意味着美的继续去家族化的可能性更占上风。不过,答案也并非止步于此。何剑锋自身打造的事业小舟能走多远?职业经理人的接班梯队是否搭建完成?一系列话题也将影响新故事的走向。
记者也留意到,目前美的集团与职业经理人团队已建立了多层次的利益共享机制。截至2024年一季度,方洪波持有美的集团1.17亿股股票,占总股本的1.68%,为美的集团的第四大股东;非独立董事中,伏拥军、管金伟等也持有美的股票。
或许,两家同为中国制造业楷模的企业,它们的未来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大湾区榜TOP100中,上榜企业数量排在第一位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达到19家。
“目前,政策主要聚焦于绿色智能家电品类,因此,与能效相关的家电产品和企业受益尤为明显,如空调、冰箱、热水器等大功率家电,均呈现出显著的利好态势。但智能化家电品类由于缺乏更为具体的政策支持,增长动力尚不够明显。”裴东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