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以库卡集团为核心的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业务,主要在汽车行业、电子行业、消费品行业、物流/电子商务行业、医疗保健等行业向客户提供产品、系统集成和服务;2023年,库卡集团的收入和盈利均创历史新高,在中国的业务变现尤为突出,库卡中国的收入贡献由2020年的15%上升至2023年的20%。
技术上突破性进展,商业化又向前一步,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不断“进化”,蓄势待发已来到“井喷前夜”。
开普勒人形机器人CEO胡德波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商业化落地的元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足够大,企业需要尽早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瞄准确切的场景应用并不断深耕,实现差异化竞争,确保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大市场中能够分得一杯羹。”
今年以来,机构密集调研正海磁材、奥比中光、金力永磁、贝斯特、震裕科技、步科股份、汉威科技、蓝思科技等34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智能支持,政策层面的持续推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巨头企业纷纷入场加剧了市场竞争并吸引了资本的关注。”
伴随热度,也有担忧。成本居高不下何解?机器人为何要做成人形?是否会带来一些负面社会效应?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发力技术攻坚、降本增效的同时,机器人“像人”更要“助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多方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球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日常护理、情感陪伴等需求急速增长,护老型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缺口。此外,在育儿领域,家长们越来越需要科技手段助力,这为智能机器人在儿童教育、陪伴、监督等领域应用提供了新机会。
北京、山东、重庆等十余个省市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写入2025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有人担心:将来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会否导致失业潮?受访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在简单、重复性强的工作岗位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些岗位将来确实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但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由此催生许多新岗位。
从商用服务到智能制造,从陪伴老人到理货看店……人形机器人制造在“加速跑”,何时能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2024年整体业绩预期向好。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收盘,共57家A股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从预告净利润上限来看,有29家公司业绩预喜,57家公司预告净利润总额超百亿元。
据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上海证券研报分析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在新一波人形机器人的推动下,全球劳动力结构即将发生改变。这些机器人将在仓库、餐馆、家庭甚至工厂车间以类似人的适应性和智能进行工作。
研究人员模仿人体某些部位的工作原理,使用一种新型紧凑型电路,通过内部流体压力的变化,向设备传输了一系列指令。通过将软件的工作卸载到硬件上,新型电路可为机器人的“思考”腾出计算空间,原本用于控制中心的空间可转而用于运行更复杂的AI软件。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当前,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最理想载体,其流淌的“AI基因”,让其成为全球津津乐道的产业话题,却也成为欧洲对其却步的重要原因。
“人形机器人贯通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链,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高科技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认为,“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时代最具有颠覆性和前沿性的产业之一,正展现出其无限的潜力与挑战。”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的规模。
人形机器人愈发精细化的动作也让其距离应用场景渐行渐近,人形机器人何时能够真正走入工厂引发热议。
近期,国产人形机器人领域动作频频: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首次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实现“拟人奔跑”、瞄准老年人陪护市场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问世、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进入蔚来总装车间“实训”当起“见习厂工”……
此外,北京亦庄也表示将进一步助力企业发展,将出台人形机器人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和产业生态示范地。
除了姗姗来迟的阿里巴巴,记者注意到,腾讯、百度、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已经先后投资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
对于质量的把关,从更早的阶段就开始了。“在制造组装环节,AI就会记录和识别工人的操作流程。如果检验员没有按照设定的标准操作,产线就会自动停下来,二次校准后再启动。”熊涛补充道。在AI技术的赋能下,美的厨热洗碗机工厂一次装机不良率下降至1.1%,品质提升50%。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各地围绕共性技术攻关、创新技术研究以及人形机器人生态搭建等多个方面积极布局,将加快该领域的“技术—产品—测试—应用”进程,助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机器人技术作为一个领域正处于拐点:机器人正在走出实验室,进入千家万户。机器人技术即将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也成为论坛上几乎每位专家发言的关键词。他们认为,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人形机器人,有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在这过程中,机器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工具,受到广泛关注。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培育壮大机器人行业的政策措施,其中,引导行业聚焦科技创新成为“主旋律”。
“开发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是当今AI领域中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世界各地的机器人技术领导者正在汇集各种赋能技术,致力于在人形机器人通用领域实现突破。”黄仁勋激动地表示。
海尔和长虹对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关注,或将加速人形服务机器人的落地。业内观点认为,伴随今年来中国用工成本提升以及老龄化进一步催生家庭服务需求等情况,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从全球范围看,人形机器人技术近年来迅猛发展。世界一流人形机器人,如意大利理工学院的iCub和日本本田公司的ASIMO等,都已具备稳定行走、上下楼梯、跑、跳等运动技能。
国内人形机器人投融资事件也更加活跃。近日,智能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Unitree宣布完成近10亿元B2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金石、源码等。宇树科技Unitree有四足机器人和通用人形机器人两大系列产品,在2024年1月美国CES展会上,该公司展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H1。记者从天眼查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与人形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合计发生50余起,融资金额超120亿元。从融资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江苏以及上海,分别发生19起、10起以及9起。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13家机器人公司披露了2023年业绩预告,其中有7家盈利,分别为汇川技术、瑞松科技、双环传动、江苏北人、三丰智能、科沃斯、亿嘉和;6家亏损,包括ST工智、埃夫特、天奇股份等。
作为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经落地北京经开区,由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大模型等企业共同组建。
除了产业链“头雁”抛出大手笔投资计划外,目前还有多家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开启了相关布局,产业链企业有望共享行业发展盛宴。
行业人士认为,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家用服务机器人也将再次迎来新一轮的“进化”,从目前来看,清洁以及养老护理将会是家用人形机器人首先切入的领域。家庭服务机器人将会是未来的“新家电”。
当时这名工程师正在为附近两台出故障的特斯拉机器人编写软件程序,该机器人突然压住他,然后将其金属爪伸向这名工程师的背部和手臂,并在工厂地面上留下了一道“血迹”。
目前,全球各机器人企业推出各自产品,探索新兴场景应用。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顿动力Atlas、优必选Walker X等已经可以自主完成复杂的服务和决策需求。
根据机构测算,智能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具体来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81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221亿美元,四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8.7%,预计2026年将达67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相关政策落地,以及各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加强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机器人+”正在加速前进,蔚然成风。
未来已来,大量“机器人+”场景已经在机器人大会现场得以展现。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加紧谋划。笔者认为,三大因素助力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速。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和走向商用,再加上资金的不断涌入,机器人有望赋能更多应用场景,发挥更大应用价值。
分析师表示,此举针对的是特斯拉、谷歌和微软正在开发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领域。为此三星还推迟了用于医疗保健的可穿戴机器人的上线。
如今,不少日本人把宠物机器人带进日常生活中。使用在这些机器人身上的最新技术,既不是为了加强精细操作能力,也不是为了让它代替人类从事危险工作,而只是让它能够更高质量地和人形成互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机器人领域教授Ken Goldberg表示,机器人的灵巧程度仍达不到人类的水平,在一些基本任务上也表现不佳,但谷歌利用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赋予机器人新的推理和即兴创作技能,这是一个有希望的突破。
“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是工业机器人系统中的核心零件,其中,减速器成本占比最大,超30%。减速器制造技术门槛较高,涉及材料、热处理、精密机加工、装配等核心工艺,目前仅少数公司能够制造。
预测未来机器人行业将有“硬件先行”的发展趋势,中后期或形成成熟的代工模式。具备较高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拥有快速布局能力及优质客户资源的企业能率先享受行业红利。
总体来看,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养老机器人,从此前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到这次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都可以看到各部门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视,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机器人产业将整体迎来高景气周期。
“机器人杀手”的问题也在联合国上引起广泛争议。去年12月13日,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审查会议高级别会谈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旨在就解决“杀手机器人”的使用问题达成协议,但美国等多个国家都批驳了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想法,认为这是“多此一举”。
在其后的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小米总裁王翔表示,人形机器人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应用潜力,小米未来会持续在这个品类和周边产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