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届不同,在大模型“催化”下,从AI点缀、AI介入到AI驱动,从锁起来的展品,到动起来的产品,再到加速量产的商品,人形机器人正在经历由局部到整体的系统性进化。
得益于政策支持以及行业高质量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开始加速“冲刺”。中央网信办主任庄荣文近日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注册用户超过6亿。
随着AI大模型行业应用场景逐渐丰富,产业配套日益完善,多地出台政策明确支持AI大模型发展,并在相关文件中规划地方产业发展蓝图。
行动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2025年底,通过实施5个对标全球领先水平的标杆型应用工程、组织10个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应用成果,力争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
经历了2023年的“百模大战”后,AI大模型作为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开始为千行百业提供智能服务,今年也成为大模型部署和变现元年;随着AI通用大模型快速演进迭代,人工智能算力底座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日益凸显,国产算力迎来宝贵发展机遇。
大模型的商业落地正在加速。据行业媒体数智前线的数据,今年以来,国内大模型项目中标公告已发布超230个,远超2023年全年水平。华金证券研报称,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行业大模型深度赋能电子信息、医疗、交通等领域,形成上百种应用模式,赋能千行百业。
大模型行业仅仅还在探索阶段,国内龙头企业应做好示范作用,多条腿走路,以技术驱动行业发展升级。
在近日举办的第六届北京智源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尚冰指出,高质量数据的生成速度远低于AI大模型训练数据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数据短缺问题已初现端倪。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今年3月透露,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过100个。在业内人士看来,“百模大战”已然打响,国产大模型的降价,似乎是这场“战事”愈演愈烈的佐证。
当前,东南亚、北美、欧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北非等市场遍布国产大模型“出海”踪迹。
截至目前,国产大模型数量已超过200个。其中,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超100个。“百模大战”愈演愈烈,受到市场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至于成果几何,最后胜出的又会是谁,仍有待时间给予答案。
高昂的价格被认为是大模型走入产业端应用的拦路虎。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大模型性能逐渐提升,AI应用创新正进入密集探索期,但推理成本过高依然是制约大模型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因素。
根据过去无数场互联网巨头商战经验,价格战后没有赢家。可是,为何大模型价格战不可避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称,当一家企业采取低价策略时,其他竞争对手为了保持或扩大市场份额,往往也会采取相应的降价措施。因此,豆包的低价策略很可能触发大模型行业的“价格战”。
受访专家表示,大模型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催生新动能,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面向未来,我国需进一步加强资源与研发力量的统筹,强化大模型在发展中的场景牵引作用,实现大模型技术的高质量应用突破,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产大模型数量目前已超过200个,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共有117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大模型怎样进一步赋能行业发展?今后还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云帆AI持续赋能产业布局,在泛家居生态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和影响力。作为四川省内首个备案成功的优秀案例,云帆AI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四川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长虹也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的政策要求,加强自律,规范服务,确保云帆AI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智能服务。
开源和闭源的选择是大模型领域的热点话题,OpenAI的GPT-4模型就是采用闭源模式,微软则开源了WizardLM-2。国内,百川智能、智源都是开源的支持者,通义千问亦有开源,而华为盘古大模型则坚定选择不开源。
机构人士表示,相比海外大模型,国产模型在中文长文本理解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基础模型能力提升有望推动下游应用快速发展。AI模型、语料库、算力租赁及运维等领域将持续受益。
温晓君表示,智慧商用显示系统、沉浸车载视频系统、教育与会议视听系统、高品质音视频制播系统有望成为2024年在视听电子领域爆发的亮点。
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发布的《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和洞察》报告预测,2024年将是GenAI(生成式AI)智能手机的关键一年,出货量将超过1亿部;到2027年,GenAI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出货量将分别达40%、5.22亿部。
也许很多人会疑问:在遍地都是大模型的今天,训练出一个优质的视觉大模型很难吗?随着大语言模型的爆发,不管是学术界还是业界,都开始尝试使用“文本”来扩大视觉模型的规模。
国内,没人想错过这趟时代的列车。一场轰轰烈烈的“百模大战”随即开启,大厂、小厂、互联网老将、学术派纷纷下场。
从通用大模型到垂直大模型,从单模态向多模态融合,AI生成技术不断迭代,加速应用落地和商业模式创新,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已来。
回顾2023年,自3月份ChatGPT-4上线后,国内科技企业纷纷跑步入场。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华为“盘古”、360“智脑”、昆仑万维“天工”、京东“灵犀”、科大讯飞“星火”、腾讯“混元”、商汤“日日新” 等大模型先后登场,AI终端百花齐放。截至2023年10月初,国内公开的AI大模型数量已经达到238个,从“一百模”升级至“二百模”。
继7月小试牛刀后,三大电信运营商持续发力AI大模型。10月,中国移动推出“九天·众擎基座大模型”,融合通信、能源、钢铁、建筑、交通等8大行业专业知识,定向加强行业能力。11月,中国电信发布“星辰”千亿参数语义大模型,试商用教育、政务、应急、交通等12个垂直领域的行业大模型。12月,中国联通将发布多个细分领域的行业大模型……
业内人士认为,大模型的加入目前看来主要是为了提升了家电产品的语音交互能力,这对家电根本性能的改变有限,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能够产生多大吸引力还有待市场验证。
AI、大模型会是智能家电的“最后一块拼图”吗?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更多地应该思考如何去用好AI,用新的AI技术武装自己,拥抱并驾驭好AI。对于从事大模型研发与发展的企业而言,在推进商业化的过程中,也应该界定好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伤害自己用户和客户的事情。
“未来手机厂商做大模型还需针对手机的一些关键应用,比如搜索、视频和智能家居控制等能够利用大模型来提升手机能力的方面,但无论大模型与手机的结合朝着何种方向延伸,AI的全方位融合都将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马继华表示。
机构认为,在AI大模型的支持下,手机将成为用户专属数字助手。华金证券研报称,AI大模型拥有庞大的语言数据库作为训练资源,在算力和算法的支持下,手机可以理解复杂的语义和语境。
智能手机集体将创新点向软件转移,说明智能手机竞争已经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在,摄像头以及屏幕不断升级进化仍然无法刺激消费者更新换代的情况下,智能手机厂商期望能够在软件层面获得更多自主权。
业也流传这样一句话:从模型到应用,有“九九八十一难”。大模型不是“生出来”就完事了,更要“用起来”——技术如何落地、如何转化为价值、如何与业务适配?都需要逐一探索。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热门领域,上百家公司、机构相继发布大语言模型相关产品,人工智能应用在大模型领域打开新局面。
当前,国内科技龙头企业密集推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呈现百花齐放、迅猛发展的态势,腾讯、华为、阿里、百度等巨头纷纷入局,投入资源、潜心研究。随着国产大模型进入高速发展期,业内逐步认识到,大模型不仅仅是聊天机器人,更能加速千行百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面向未来,大模型将与越来越多应用场景相结合,为实体经济带来新机遇。
当前讯飞星火已在AI学习机、办公本、讯飞听见、星火语伴APP、iFlyCode等C端软硬件及教育、办公、医疗、工业等B端业务赛道落地应用。科大讯飞还联合华为打造自主创新的国产算力底座,联合发布星火一体机,让每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构建专属大模型。
“很多海外工业机器人公司进到中国市场会发现水土不服,这是因为在西方管理、生产都是标准化的,但是在中国市场无论是管理还是工厂都有大量的非标需求。”韩卓说,“现在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非标、细碎的应用,都能用标准化的方式解决。”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当前的AI系统很难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因此,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具备更强大的知识表示和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