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荣进一步指出,新车要强化实用差异化体验,并加速换电网络建设,优先保障核心城市和交通干道的覆盖密度。同时,要实现精准定位与柔性策略,可考虑推出电池升级、换电会员等柔性方案,增强产品吸引力。
京东、广汽集团、宁德时代联合推出的“国民好车”埃安UT super 1号车正式迎来下线。这也是该款新车首次对外完整展示外观设计、制造工艺、电池技术及换电过程等细节。随着埃安UT super陆续下线,车辆预售、试驾也于当天全面启动,并将于11月9日正式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民好车”交付中心招募计划,京东养车还宣布投入10亿资源发起“一县一店”养车合伙人招募计划,邀请合作伙伴一起深耕县域市场。
知情人士消息称,根据披露的定位和车辆配置,该车预计为广汽埃安换电车型,预估定价在10万元-12万元之间。
从外卖到卖车,这些看似激进的跨界正是京东在“变”的层面做出的尝试,这一过程必然伴随阵痛,也存在失败的风险,但却是必须面对的挑战。未来能否同当年创业阶段一样,以强大的执行力将新故事变为现实,考验的仍是企业家的战略远见和转型决心。
业内人士只,京东不是来“造车”,而是要把“卖车”变成长期可复购、可订阅的生活服务入口。而海尔等家电玩家的介入显示出“汽车家电化”的商业模式正在加速。
京东“造”车更像华为,不直接上手,只不过华为助力车企,京东押宝渠道。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新车上线还是商品提前降价,都反映出今年“双11”企业对流量和消费心智占领的急迫感。
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京东11·11”选择在国庆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启动,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选购商品、享受优惠,而且现货开卖无需等待。此外,今年“京东11·11”在促销玩法上更为简化,主打“官方直降 低至一折”。消费者购买单件商品,即可直接享受价格立减优惠,无需凑单,享受实惠更轻松。
业内人士指出,京东近年来的动作进一步彰显了其作为一家供应链企业的特质。相较于在国内谨慎收缩的阿里而言,京东的战略布局表露出“扩张”的特性,一边在国内大举布局京东Mall以及即时零售,一边又将触角伸向境外市场。
资本市场用涨跌互现回应这份财报:京东美股盘前一度涨超3%,收盘下跌2.86%。当零售战场从实体商品延展到即时服务,京东正试图用供应链优势构筑新的护城河。只是这一次,资本市场愿意给多少耐心?
8月1日,美团、淘宝闪购及饿了么、京东平台先后发布声明,宣布停止 “0 元购” 等非理性促销行为,共同抵制无序竞争,推动行业回归良性发展轨道。这一行动标志着持续数月的外卖与即时零售补贴大战进入转折点。
据了解,京东内部也有在组建具身智能研发队伍,多个团队沿不同路线探索落地可能性。
未来十年,我们或将见证首个千亿级家居集团诞生,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技术重构了“家”的体验边界,而消费者终将成为这场巨头竞合变革的真正受益者。
6月20日至22日,华帝来到泉城济南,在高新万达广场精心打造“高透活肌 以水养肤”主题快闪活动,将以沉浸式体验重新定义现代沐浴文化,让参与者身临其境感受“护肤辅助神器”——美肌浴热水器的“以水养肤”。
京东618期间香港地区成交额同比增长100%,京东全球售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39%,京东欧洲零售业务已覆盖25个国家。
在存量竞争时代,长虹空调以 “创新科技+情感共鸣” 为破局利器,将家电产品转化为 “有温度的生活解决方案”。此次与京东MALL的携手,不仅为消费者带来 “清凉一夏”,更开启了家电行业 “场景化消费” 的新篇章!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到新风空调带来的健康睡眠,即日起在京东购买海信新风空调,享国家补贴与以旧换新至高立减35%优惠,还可保价618。京东将在5月17日,联合海信推出“海信新风空调日”优惠活动,自5月17日开始,京东和海信将持续开展“海信空调新风季”活动。海信作为2025 FIFA世俱杯全球官方合作伙伴,此次将与京东携手,共同守护球迷看球清凉。
一季度,京东集团收入为30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上年同期营收260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2894.4亿元,创下近三年来的最高同比增速;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加52.7%;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加43.4%。
东吴证券认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落地的拐点已至,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自动驾驶出租车占B端共享出行比例有望提升至36%。从产业端进度来看,东吴证券表示,L4能力比肩人类司机,头部企业测试平均车速达38km/h,接近出租车水平。此外,头部自动驾驶出租车企业新一代前装车型即将量产,单车盈利模型有望跑通。
当下战局显示,没有单一模式能通吃市场。美团需破解低频品类扩张难题,京东要突破区域性供给瓶颈,阿里则面临生态协同的复杂度挑战。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重塑城市毛细血管的战争,正在书写中国零售业的新规则。
4月21日,“京东黑板报”发布《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表示:近期,有竞对平台再次玩起“二选一”游戏,强迫各位骑手不能接京东平台的秒送订单,如有违反,会采取封杀措施。
刘强东谈到:“我给京东外卖定一条规矩,京东外卖永远赚的净利润不允许超过5%。超过5%,我要处分人的。我们一定要在行业里面,按照三毛五的理论,来约束自己的赚钱能力、赚钱欲望。”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两家企业从此前的暗战升级为隔空喊话,即时零售之战也开始正式打响,美团与京东正在互相渗透到对方的优势领域。正如三年前业内的预测的一样,美团与京东必有一战。
“京东黑板报”发文称,达达员工薪酬将在今年升级至19薪,明年升级至20薪;此外,部分优秀达达员工将授予京东集团股票。这也是去年以来京东体系给员工第8次加薪。
京东家电家居事业群服务业务部负责人表示,当前的家电家居行业,正在经历从“产品竞争”到“服务竞争”的深刻变革。京东始终相信,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纽带,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近期,AI成为了科技圈的大热话题。在京东AI探索方面,许冉表示考虑到京东的业务模式特点,京东在供应链方面会更加深入应用AI。例如,在物流方面,AI算法在供应链管理和履约环节上可以提升需求和供给匹配的精准度,并且提升物流的自动化水平。在核心零售场景中,京东通过AI重塑了搜索和推荐体系,提高了搜索满意度和流量分发效率。此外,还推出AI导购助手、精研以及AI数字人,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产品信息和专业建议,降低查找和选择商品的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运力是即时零售的核心。骑手的数量是即时零售行业最核心的因素,它关系到成本和体验。但运力也并非一时就能建立起来的,美团的骑手经历了自营、众包多年的尝试才建立起来的体系,并非其他平台或企业一时能建立起来的。京东需要加速跑才能进场。
谁也没有想到,困扰行业多年的“外卖骑手社保难题”,最后是“跨界”的京东给出了新解题思路,并推动外卖行业保障体系加速升级,为行业树立起了新标杆。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即时零售的竞争将围绕履约效率、用户心智与生态协同展开,头部平台的防御与新兴势力的破局将重塑市场格局。
据悉,京东持续在薪酬激励、福利待遇方面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自2009年成立集约化客服中心以来,京东已累计为客服投入超3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杨笠事件并未动摇京东的基本盘。在3C优势领域企稳之后,预期京东未来仍然继续扩充女性用户市场,进一步挖掘服饰、美妆领域板块的增长潜力。
面对未来,京东已经开始了2025年度的校园招聘计划,预计将提供1.8万个岗位机会,其中包括1.2万个针对2025届毕业生的职位和6000多个实习生的机会。京东承诺,所有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薪酬都将得到全面的提升。
财报发布后,京东集团CEO许冉、CFO单甦出席了分析师电话会议,对财报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
京东京喜自营计划在全国50城展开招商,将遴选一万家白牌国货工厂进行扶持,共建100个国货产业带,打造5个成交额过百亿的核心产业带,孵化5000个白牌国货超级品牌,带动数千万人就业。
近期,互联网大厂之间“拆墙”动作不断。9月,淘宝正式宣布接入微信支付,9月27日开始,消费者通过淘宝购物时,可以使用微信支付。
“毕竟对消费者而言,对电商平台更看重的还是合适的商品、合适的价格和合适的时机。所以,如何面对不同消费群体的诉求,传递积极的品牌形象,并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做好说明。对京东来说,还是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在当前的竞争关系中,如何去寻求更多的合作契机成为平台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在抖音、快手的快速崛起面前,淘宝、京东最好的选择并非竞争,而是在竞争中谋求合作,来持续扩大优势。业内人士指出,两家企业在供应链、物流、技术等多方面的互补优势,将为双方带来更大的协同效应,共同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市场竞争力。
太原市此次加力推进家电与汽车以旧换新工作,不仅是一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有力抓手。随着活动的深入实施,相信将有更多家庭受益于此项政策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跳出单纯的竞争模式,互联互通能够为商家和平台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获客空间。更大的循环,才能带来更多的机会。”姜蓉说。
要让经销商心甘情愿地接受毛利保护条款,就需要京东采销部门与经销商进行谈判。这也是京东将涨薪的重点放在京东采销的主要原因。
公告显示,自2024年10月1日起,京东零售集团和职能体系将用两年时间实现20薪,其他部门也将随后陆续启动加薪计划。
事实上,作为美菱的王牌型号产品,冻鲜生一直是品牌的热销产品之一,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美菱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长效保鲜代言人的形象,那么此次发布美菱究竟能否以黑科技作为支点再次撬动市场,掀起新一轮的保鲜革命?我们拭目以待。
知情人士表示,尽管股权投资有所变动,但双方仍旧是彼此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并有意愿继续保持密切的商业合作关系,扩大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业务。
应对市场挑战,京东和阿里似乎选择了两条不同道路,至于成效几何,仍需要时间和市场给出答案。